产地水果频现“李鬼”,“贴牌”假货盛行引业内担忧
资讯 .2024-07-23近年来,消费者对于选择那些口味纯正、品质卓越且具备明确产地标识的水果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偏好。这一趋势促使“产地水果”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成为消费新宠。然而,随着产地水果的走俏,各地出现“同产地、同品种却口味“千奇百怪”的情况,一些商家为了利益,“贴牌”冒充产地水果谋利。
近日,多位消费者反映,在选购标榜为“正宗产地、优质品种”的水果时,常遭遇口味与宣传严重不符的情况。北京消费者李女士曾在某小程序上200元买了一箱6个装的山东奶油苹果,因其出色的口感而深受喜爱,但随后在另一直播间购买的同款奶油苹果,60元一箱却个头小、口感差而让她大失所望。类似经历的消费者群体中屡见不鲜,让人感叹:“买水果如今全靠运气。”
面对消费者对水果品质稳定性的质疑,一位水果直播店铺的主播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即便是同一产地、同一品种的水果,由于栽培技术的不同,其口感也会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直播间销售的水果往往来自多个渠道,品质难以保证稳定。
很多生鲜水果商纷纷表示,除了种植、渠道等客观因素外,水果“李鬼”的存在,也是导致同产地、同品种水果口味“味道不正宗”的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乐意为正宗的口感支付合理的溢价。这一趋势促使高品质的产地水果在市场上持续热销,这也让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产地标签的信任,通过“贴牌”冒充大品牌或地标产品,加剧了市场乱象。
今年五月,有线上销售商家提前上架了所谓的“北寨红杏”,实则正宗的北塞红杏成熟时节是六月中旬。经执法人员调查,揭露了这些商家以“骆驼黄杏”之名,贴牌“北寨红杏”的欺诈行为。为坚决遏制此类侵权假冒乱象,北京市平谷区市场监管局立即响应,启动了针对“北寨红杏”及“平谷大桃”地理标志产品的专项保护行动。截至目前,已有1宗案件正式立案,并成功移送6条违法线索。
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水果消费量达到3.13亿吨,比上一年增长3%。在水果这一初级农产品领域,品牌与地理标志产品的“假冒”问题尤为突出。这些产品凭借独特的商标标识,成为了品质保证的象征。然而,这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通过“贴牌”手段,混淆视听,让消费者在外观难以辨别的情况下,可能遭遇品质低劣的“冒牌货”,直至食用后才惊觉其差。
拥有十余年水果行业经验的北京新发地批发商刘老板指出,假冒品牌及地理标志产品的行为,已明确触犯法律红线。他透露,曾目睹的假冒水果,虽外观与口感近似正品,实则品质良莠不齐,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误导了公众对同产地、同品种水果的认知,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与困扰。
面对贴牌假货带来的不良影响,业内资深人士深感担忧。他们指出,这种不法行为不仅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让真正用心种植、注重品质的果农和商家受到不公平的竞争压力。更重要的是,它降低了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度,使得原本应该基于品质的消费选择变得复杂而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