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鲜长达一年!广东突破荔枝保鲜技术,助力中国荔枝走向世界
资讯 .2024-07-12荔枝,这颗东方网红果,曾因美味“易逝”让人又爱又愁。但现在,荔枝“保鲜黑科技”来袭,突破保鲜技术“卡脖子”!
我国荔枝占世界荔枝总产量约77%,是世界第一荔枝生产大国,据统计,年产量虽高达309.7万吨,但高达18%至30%的产后损失与不到0.3%的出口占比,揭示了产业深层次的困境:保鲜技术落后、产销季节性失衡、贮运损失较大及国际检疫壁垒等瓶颈问题。
“不同国家对荔枝检疫存在不一样要求。如出口日本的荔枝需要经46.5℃的蒸热处理10多分钟,以消灭检疫性害虫,而出口美国的荔枝要经过0.99 ℃连续贮藏17 天,以消除荔枝蛀蒂虫病害。”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蒋跃明表示,这些做法会导致荔枝果皮变褐或变黑,口味变差,进而影响商品价值。尽管当前我国已有部分公司成功运用新技术出口,但总体而言,这仍是制约我国荔枝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之一。
为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果蔬保鲜团队不断攻关,先后研发了“荔枝复合保鲜剂”“荔枝护色保鲜剂”“荔枝速冻保鲜护色剂”三项保鲜“黑科技”,进一步克服了荔枝的“色变”难题。
据悉,利用“荔枝复合保鲜剂”对荔枝进行2至3分钟的浸泡处理,结合生产就地常温、低温贮藏以及常温和低温电商物流方式,荔枝在常温条件下可贮藏8至10天,低温条件下可贮藏35至48天,商品率保持不低于95%。这一技术在我国荔枝主产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满足了荔枝本地贮藏销售、电商物流和长距离物流销售等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物流方式。
而“荔枝护色保鲜剂”通过4至6分钟的浸泡处理,能够实现荔枝果皮的长期保色效果,显著延长了货架期,满足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鲜荔枝果实进口的保色技术要求。
此外,长期超低温贮藏的荔枝可实现常年供应,有效缓解了荔枝保鲜的难题。
关于护色剂和保鲜剂对荔枝食用安全性的影响。蒋跃明指出,保鲜剂的用量和包装都有严密控制,不仅有效巩固了保色效果,且不会对果肉的质量与安全性构成任何不利影响。他进一步强调,“荔枝护色保鲜剂”采用的是以甘露醇冰点渗透调节剂、可食性酸护色剂和生物源抗氧化剂为核心成分的无二氧化硫保色出口专用复合保鲜剂,其剂量均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且具备可食用性。
与此同时,经过专项攻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荔枝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体系”,并建立了冻眠荔枝生产线,现已顺利投入生产运行。该技术体系能显著延长了荔枝的保鲜期,使其可达1年之久,且解冻后仍可保持约80%-90%的初始品质。
今年五月,经过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保存达10个月的“冻眠”荔枝成功解冻并上市,总量超过200吨。 在广州的盒马、友谊商店等销售平台上架,并获得了消费者广泛好评。该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有效缓解了荔枝季节性集中上市的销售压力,还拓宽了槐枝、黑叶等低效荔枝品种的销售渠道,为果农带来了显著的增收效益。
经过冻眠锁鲜技术处理的荔枝,不仅解决了荔枝季节性销售的难题,现已成功实现全年供应。
在解决保鲜问题的同时,实现品种优化成功培训出“晚熟耐贮”荔枝新品种。通过人工杂交育种,成功选育出“迟美人”、“红巨人”等一系列晚熟、耐贮、优质的新品种,不仅延长了荔枝的销售周期,还显著提升了果实的储存能力与产量稳定性。
随着冻眠锁鲜技术的广泛应用,荔枝的保鲜期已突破一年大关,彻底摆脱了季节性集中上市带来的销售困境。不仅实现了全年销售和全球销售,还极大地提升了出口规模和出口市场的多样性。今年出口版图扩展至南美、俄罗斯、中东等新地区。
据统计,中国荔枝国际贸易以出口为主,进出口贸易顺差态势明显,且呈持续增大的趋势,2018年至2022年,中国荔枝进出口贸易金额顺差从0.64亿美元波动增长至0.92亿美元,增长了0.28亿美元,增幅约为43.17%。
中国荔枝出口量为47612.77吨,其中,鲜荔枝出口量为14548.74吨,其在全国荔枝出口量所占的比重为30.56%,未来仍有很大出口增长空间。